具備精湛演技並獲得金鐘獎肯定的林辰唏,在戲裡勇敢剝除自我、再生的過程,與現實中和母親之間的複雜情感糾葛形成了奇妙的呼應。經歷母親逝世後,她找到了一個新的自我,這段經歷也讓她更深刻理解生命的本質。
好像從那一刻開始,我才要學會飛,真正的自己,才開始要長出來。」林辰唏在去年出版的《我們都有體驗自由的能力》裡,寫下自己在母親逝世一年之際,決定與母親最後一次說再見的心情,她說,她的人生是在那一刻獲得重生。
曾獲得金鐘獎迷你劇集/電視電影最佳女主角獎的林辰唏,在戲劇裡不斷把自我剝除再生,敢愛敢言的她,在真實世界裡與母親「雪芬」之間的重重糾葛、相愛相殺,竟也如一齣戲般充滿轉折而深刻。
渴求認同的叛逆少女心
林辰唏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母親在發現父親出軌後選擇離婚,為了養家而咬牙兼兩份工作,日復一日的忙碌,不但積累了疲憊,也讓林辰唏在成長過程中,經常面臨母親理當存在但卻缺席的失落時刻。另一方面,母親沒有時間與能力療癒在婚姻中所受的傷,終於也化成孩子們難以理解,甚至想逃開的情緒。
「那時候總覺得媽媽不理解我,我很用力的想向世界證明,即便世界只剩下我一個人,我也可以靠自己好好活下去。」青少年時期的林辰唏偏激且叛逆,不想接受母親加諸在她身上的傳統框架,轉而從友誼與感情中尋找失落的安全感。她翻牆翹課、終日流連於撞球場與漫畫店,曾帶女友回家,卻被媽媽「請」出家門,爭吵最激烈時,媽媽打她,她也回賞媽媽一巴掌。
其實,年紀輕輕的林辰唏只是想要得到媽媽的認同,希望媽媽以她為榮。她從國中就開始打工貼補家用,高中時便踏進演藝圈,後來陸續以光陽機車「彎道情人」廣告、五月天《突然好想你》MV女主角而獲得注目,沒想到母親不但沒有誇獎她,反而氣她就連最基本的高中學歷也拿不到,整整跟她冷戰了一年。即便後來林辰唏與導演男友有了孩子,自己也成為一位母親,兩人之間的心結始終隱隱存在。
病痛中的和解:其實,妳很好
有一天,母親傳訊息給林辰唏的導演男友,她說:「我有事情要跟你們說。」
原來,母親檢查出大腸癌第四期,雖然林辰唏總覺得母親太緊繃又不快樂,身體遲早會悶出問題,但沒想到,這件事情會在她未滿60歲之時發生。此時,她也剛好接了一齣舞台劇,飾演一位陪伴癌母走向生命終點的女孩。當時尚未覓得合適的看護,她的時間極度被壓縮,經常早上回家餵狗、顧孩子,再匆匆趕往劇場排練,深夜才回到醫院陪伴媽媽入睡。如今回想,她真不知道自己那時候是如何度過戲裡戲外都被死亡陰影籠罩的日子。
當時也沒料到,母親身體裡那顆巨大的腫瘤,竟成為解開她們心結的關鍵。林辰唏說,媽媽生病後終於不再那麼緊繃,慢慢願意敞開心房去依賴別人,比如願意讓她協助清潔腸造口,她說:「如果是以前,我媽絕對不可能讓任何人看到她脆弱的一面。」
面對是否選擇安寧療護,林辰唏坦言,起初她認為安寧就是放棄、等死,但看到母親的身形因化療而暴瘦,病魔卻更加張狂時,她還是選擇臣服,讓媽媽住進安寧病房,並試著用「林家風格」妝點病房。她把兒子的畫作貼在病房牆壁上,也經常替水腫的母親來一場精油SPA。她甚至打開天窗說亮話,向母親坦承自己一直以來都非常渴求得到她的肯定。
過了幾天,林辰唏在片場排練,看護突然傳來一支影片,是母親用虛弱的氣音錄了一段想送給她的話:「謝謝你成為媽媽這一世的女兒,我很高興擁有妳。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媽媽都是想鼓勵妳,沒有要責備妳的意思。所以你不要那麼大的負擔,好嗎?因為我知道妳是最棒的!妳也是要求自己最高的。不要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跟我一樣,好嗎?」那一刻,林辰唏難以克制內心激動的無聲吶喊:「妳為什麼不早一點說,我等這句話等好久了……」
母親用生命帶來的珍貴啟示
母親走後,林辰唏花了整整一年,才從複雜的情緒風暴中重生,並且透過薩提爾工作坊的學習,重新找到內在的力量。如今,談起母親的離去,她可以雲淡風輕地說:「媽媽用她的生命教會我非常珍貴的啟示。」
最後的日子,母親大部分時間意識是不清醒的,但是,每一次林辰唏來到病房,她都會握著母親的手。在旁人看來,是她在陪母親,其實母親也在陪她,即便沒有任何對話,但有高度凝聚力的陪伴,反而讓她與母親之間有了更深的連結,也使她失去母親後產生一股極大的支持力量。她將這份體悟運用到與兒子的相處,提供更專注、更有品質的陪伴。
她也重新審視了母親與自己, 及自己與孩子之間的關係。以前她會刻意想著,「我才不要跟雪芬一樣」,但是,她身上明明流著媽媽的血,怎麼可能沒有相似之處。現在,她可以坦然觀察並省思母親以前的種種行為特質,適合自己的留下,不適合的當作參考。比如,她開放家中牆壁讓孩子塗鴉,這與母親曾經為了她在牆壁畫畫而大發雷霆的行為大相徑庭;但,她也記得小時候,母親在公寓加蓋的頂樓上,擺了一個充氣游泳池,那是她與妹妹在悶熱夏日的小小天堂,感受過這份樸實的快樂,讓現在的她也保持著這番「再疲憊、再艱困,也要找樂子」的浪漫情懷。
「以前好像會覺得死掉蠻可怕的,其實死亡一直都在。」陪伴母親走過最後一程,林辰唏認為自己最大的改變是對生死改觀。她不斷身體力行地告訴孩子,正因生命無常,更應該專注當下,即使自己的生命在這一天就要終結,也不要留下遺憾或後悔。同時,她也更加重視對待自己的身體,因為身體是讓自己能在地球上活動的唯一工具,值得被好好對待與珍惜。
孩子以最真的思維看
待死亡
一反「孩子還小、不應接觸死亡」的傳統思維,林辰唏從母親生病那一刻起,就帶著當時2歲的兒子一同經歷送別旅程。母親化療時經常在家嘔吐,她告訴兒子,阿嬤肚子裡面有怪獸,才會不舒服。後來,母親過世,她告訴孩子,阿嬤去天上當小星星了。
在母親過世後,她處於情緒風暴時,兒子抽了衛生紙替她擦眼淚,說:「為什麼你們想到阿嬤都在哭?我覺得阿嬤去當小星星很好呀,這樣她就不會痛了。」
孩子的直觀與純真接住了林辰唏。正因為自己走過,她也建議面對親人即將離去或正在經歷喪親之痛的人們,不要害怕情緒流動,盡量找到安全的空間去宣洩。她也認為,家屬應該跳脫本位思考框架,設身處地替病人考慮是否接受安寧療護。
「通往死亡的路有很多途徑,安寧就是其中一條比較舒服、比較平靜的路。」林辰唏說,送別旅程中,但凡家屬已經做了所有能做的,就安心地選擇用彼此都舒適的方式,迎接最後一哩路的獨特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