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手札】輪迴不必來世

作者: 
楊惠君

2006年上映的紀錄片《醫生》,紀錄一個痛失愛子的旅美醫師,如何經由治療另一名癌症少年的過程,走出封存10年的傷慟。一幕,醫生望著家門前的一棵枯樹,像安慰自己似的喃喃地說:有時覺得這些樹是不是死了?不久後,它們又長出新的葉子。我想,生命是不是也是這樣,以不同的形式存在…。

生命的形態,不一定規距地依著春、夏、秋、冬順行。如春花初放的孩子,因不可測知的疾病、宿命或意外,可能急轉至生命嚴冬;遲暮之年的長者,因為智慧的積累、不綴的學習和無私的奉獻,仍能活出回春的滋味。

生與死可以不是兩個對立的世界、春與冬也不必然是四季起始與終點,輪迴或許不必來世,透過更深層而全面的生命照護、更開放而不設限的自我探索,可逆轉生命變遷,永遠停格在春天。

本期會訊透過兒童安寧的封面故事(見第7頁)與活力老人的專題報導(見第28頁)的對照,便是基於這般的處心。

三個生命勃勃的銀髮長者,藉由口述歷史的學習,扮演文化傳承的角色,平凡人生有不凡的意義;組成癌友劇團到醫院巡演,讓戲劇拉抬生命高度,同持撫慰演員與觀眾;不屈被時代淘汰,學習電腦、教人練功,日子饒富生趣。他們,正活在春天。

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布最新的2014安寧地圖(見第4頁),並呼籲各國應強安寧療護融入整體健康照護政策當中,因為在生命苦難的時刻,消除肉身的痛苦、尋求心靈的平靜,是基本人權。

每一年,地球上有2百萬孩子面臨這樣的需求,在英國,由高人氣的凱特王妃帶頭宣導、募款,廣設兒童安寧機構,提供全家庭式的照護及長期遺族輔導,讓孩子短促的生命,體驗到成長和學習,感受到被愛與關懷;陪伴引導失去孩子的家庭,走出陰影。在台灣,這塊領域仍如荒地,政府與基金會等民間機構責任重大,要讓這些孩子與家庭的春天,不必等來世。

 

本系統已提升網路傳輸加密等級,IE8及以下版本將無法支援。為維護網路交易安全性,請升級或更換至右列其他瀏覽器。